聚光
股票代码:SZ.300203
中文
EN
聚光

回到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乐动(中国) > 荣誉播报 > 在国外成才,在国内“开荒”
在国外成才,在国内“开荒”
聚光 发布时间:2009-09-17 聚光 来源: 聚光 浏览量:12841

——科技“海归”创业启示录

2007年10月21日,党的十七大胜利闭幕。
这天,“海归”姚纳新郑重地在一份2000万元的合同上签了名……
“从我们2002年回国创业起,国家不断出台鼓励技术创新、支持环保产业的政策,很庆幸,‘聚光科技’每一步都踩在了点上。”姚纳新跟记者感慨,他的老搭档、公司总工王健则不住地点头。
事实如此:聚光科技(杭州)有限公司年龄不满5岁,却已掌握50余项仪器仪表的专利技术和知识产权;在半导体激光在线分析仪器领域,它竟占领了国内90%%以上的市场份额;2003年公司销售仅100万元,2006年已超过1.3亿元,今年则预计超过2.5个亿……
“你问聚光究竟是干什么的?”姚纳新一字一句地说,“只要跟污染有关的工业过程和环境监测,都能用到我们的产品!”
业内共知,今年7月刚刚兼并了一家生产近红外分析仪器公司的“聚光科技”,已然成为全球三大激光分析仪制造商之一。
看到了,机遇让人垂涎
创业的火花,燃自2001年。在一次斯坦福大学浙江籍校友聚会上,有美国伯克利大学生物学硕士和斯坦福大学管理学硕士双重身份的姚纳新,结识了现在的聚光科技总工、斯坦福大学机械工程博士王健。
王健谈起了自己非常感兴趣的光机电一体化气体分析技术,巨大的应用前景一下子就吊起了姚纳新的胃口。
对仪器仪表行业有所涉猎、商业嗅觉异常敏锐的姚纳新,此时变得非常清醒。他意识到,这项技术不仅在生产工艺优化、工业窑炉节能降污分析方面会大有作为,在能源气回收、安全生产及环保监测等领域,也将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我国高端大型气体分析仪器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很多制造商对“光机电一体化气体分析技术”更是闻所未闻。中国有研发和生产高端分析仪器能力的企业非常少,每年超过100亿美元的市场份额,基本上被国外的大公司所占领。而王健谈到的“光机电一体化气体分析技术”,正是高端气体分析仪器中的“新星”。
一个对“创业”充满激情,一个对“高技术”几近痴迷。“我俩就像彼此刚刚相了回亲,出人意料地情投意合,一见面就订下了这桩‘婚事’。”
毫不迟疑,两人立即着手草拟计划书、回国实地走访钢铁冶金和石化化工企业,进行市场可行性调研。
调研的结论是———随着国家提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目标,冶金、钢铁、能源、环保等行业对分析污染物成分的仪器要求越来越具体,对分析仪器的精密度和稳定指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同20年前的通讯业,迫切的需求、落后的现状,恰恰成就了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巨大机遇。
这个结果对他俩来说就是一针兴奋剂,因为国内市场几乎就是一片尚未被开垦的、肥料极其丰厚的“荒地”。
很快,姚纳新怀揣着创业计划书找到同在美国硅谷的宁波同乡、斯坦福大学校友、网讯公司创始人朱敏。“一共谈了三次,只花了一周时间,朱敏就决定投给我们‘天使基金’。”
天使基金是风险投资的一种形式,主要支持创业初期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美国硅谷很多颇有影响力的大公司,在创业初期都得到过风险投资的帮助。
朱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当时毫不犹豫出手相帮,一方面是看中了这项市场潜力巨大的创新技术,另一方面,两个浙江人的留学背景和创业激情也使他看好公司的发展前景。
正是这份珍贵的“嫁妆”,让两个年轻人踏上了圆梦的征程。
回国了,蛰伏二年攻关
2002年1月,聚光科技在杭州滨江开发区正式创立。
虽然事先作了些市场调查,而且王健觉得搞定这项技术也挺有把握,但回国后才发现,从理论推演到实际应用,其实路还很远。
最开始,王健着眼于航空航天领域,后来发现,不仅能拿到的市场份额小,手中的资金和人力资源也都力不从心。喜欢“赌博”的王健,这时候也开始心里发虚,“要对资本、对员工、对合作伙伴负责啊!”
于是,寻找突破口、转变战略方向。
掌握一个技术不难,但是要把这个技术转化成产品,尤其是在复杂工况下作业的高精密、高稳定的差异化产品,更是难上加难。几番抉择,二人决定,就从应用前景广阔的工业在线气体监测产品入手!
钢铁、冶金行业要求,“在线检测仪器仪表,要能在高温、高粉尘、强腐蚀等恶劣条件下,实时分析气体组分浓度以及流体速度和温度”,“毫不迟疑,就按着这个方向攻关”。
王健带着30多名研发人员埋头苦干,姚纳新则广交朋友积累资源。从2002年初公司成立到2003年底,终于研发出第一台样机,聚光成为国内第一家生产激光在线气体分析仪器的企业。
“整整两年,我们一直在做研发,没有任何销售收入;很多投资人又看不太懂我们的新技术;找银行贷款又被拒之门外,整个公司只能靠最初的天使资金支撑着。”姚纳新说,“我和王健三年没拿过一分钱工资,钱,几乎全部都用在了开发产品线基础平台和样机上了。”
“就没尝试着转入更加热门的通讯、互联网等行业吗?”
“从没想过!”姚纳新说:“我们相信自己的判断,也相信最终这个市场的主动权在我们手里。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2004年初,国家对“节能环保”的倡导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宣传上,各地相继出台了针对污染行业的管理政策,国内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对环保产品的高需求态势。
很多有先见之明的环保技术企业挺了过来。随着与清华紫光合作的第一笔80万元生意的谈成,聚光科技和环保产业一起,迎来了期盼已久的“春天”。
破茧了,意欲振翅冲天
在一份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分析报告中,这样一段话引起记者的关注———
“我国仪器仪表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致命的差距表现在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上,但归根结底还是对基础技术的研发投入不够。”
在自主创新没有被提到国家战略高度时,本土中小型企业经常面临一系列尴尬境地———要么资金链不畅被迫接受跨国公司的并购,要么无法控制人员和市场的过度膨胀带来的风险,要么产品线单一导致创新动力不足,要么服务不到位引起市场占有率下降……
在2004年的中国过程仪器仪表市场上,同时有包括西门子、横河、爱默生、ABB等大型跨国公司在内的几百家企业参与竞争。
靠什么参与竞争?凭什么赢得竞争?
实际上,从创业那天起,姚纳新就从没间断地思索着这个问题。随着实践的逐步深入,他对自己的思路更加自信。
如果说本土企业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话,那么,在美国硅谷浸润了很长时间的姚纳新,将要践行“不摸石头也要过河”的“战略化”创业信条。
“通讯行业有一套成熟的生产流程控制体系,那好,从我们只有几个员工的时候开始,就借用这套体系来保证产品质量;靠持续不断地增加研发投入和推出新产品、获得新专利,来保证我们的技术路线优于世界水平;国际大公司一般靠代理商销售产品,售后维护成本很高,服务很不到位。那好,我们就强调服务的概念,根植于本土市场,广泛建立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进而挖掘客户真正想要的东西……”
就这样,从2005年开始,聚光又迎来了来之不易却在意料之中的“跃升期”。
2005年底,西门子分析仪器全球总裁专程从德国来杭州造访了聚光科技,商讨双方开展合作的可能性;2007年初,聚光科技的系列产品接连收获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奖”等奖项……
现在,聚光的产品远销美国、英国、日本、韩国、阿尔及利亚等国家;国内客户几乎囊括了宝钢、鞍钢等国内所有的大型钢铁企业,并在石油化工、电力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某些军工领域,聚光科技是提供高端分析仪器的国内企业。
2006年3月,国家明确提出了“节能减排”的约束性目标,聚光认为,“全面进军环保产业的时机已经成熟”。
“环保产业未来会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聚光近期的目标是在环保污染物监测方面成为国内最大的供应商。”姚纳新说。
看着用智慧和执著开垦出来的一片片“良田”,姚纳新和王健觉得很值———“在国外锻炼成才,为的就是有这么一天,像钱学森那样回国‘开荒’。”
 
信息来源 2007年11月10日科技日报第1版    作者 房琳琳
 

 

Copyright 2024 FPI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1039119号-1 浙公网安备33010802005206号 网站所展示技术参数等数据具体以实际产品说明书为准。
咨询电话
微信客服
在线客服
留言板
截图至相册,微信扫一扫
聚光